品牌故事(苗藥配方的傳奇故事)
苗族是我國人口較多的少數民族之一,歷史悠久。苗族人口數量是僅次于壯、回、滿、維的人口第五大少數民族。苗族又是一個世界性的民族,在五大洲都有足跡,總數超過1千萬。國內苗族人口942.6萬人,分布在貴州、湖南、云南、四川、廣西、湖北、海南等省內。其中貴州最多,據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統計,貴州省共有苗族430萬人,占全國總數近一半,是貴州省僅次于漢族的第二大民族。
苗族的歷史悠久,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就有關于五千多年前苗族先民的記載,苗族的先祖可追溯到原始社會時代活躍于中原地區的蚩尤部落。
當時在黃河下游和長江中下游一帶出現了以蚩尤為首的“九黎部落”聯盟,而在甘陜黃土高原上形成了以炎帝神農氏和黃帝軒轅氏為首的另兩大部落集團。蚩尤人多勢大,號稱“九黎”,共有81寨。
九黎的勢力越來越強大。這時誕生的蚩尤,聰明好學,勇敢善戰,后來成了九黎族的首領,他指揮設計、制造了很多種兵器,軍事力量十分強大,終于與黃河上游的皇帝、炎帝大型部落發生了戰爭。
炎帝與黃帝沿黃河由西向東發展,先后與蚩尤在涿鹿一帶發生戰爭。蚩尤打敗了炎帝,之后又與黃帝打仗,“黃帝九戰九敗”,“蚩尤乃逐帝,爭于涿鹿之阿,九隅無遺?!焙髞硌椎叟c黃帝聯合起來,終于打敗蚩尤并將之殺死?!败庌@之時,蚩尤最為暴,莫能伐,于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于涿鹿之野,遂禽殺蚩尤[2] ?!?/span>
蚩尤死后,苗族先民便因躲避戰亂開始從中原一帶,向西、向南遷徙,并在長江中下游建立“三苗國”,從事農業稻作。苗族在歷史上多次遷徙,大致路線是由黃河流域至湘(湖南)、至黔(貴州)、至滇(云南)。苗族擁有自己的語言體系,屬漢藏語系苗瑤語族苗語支。原先苗族有自己民族文字,《苗族古歌》記載了苗族先民因逃避戰爭和朝廷追殺,為了保護民族文化遷徙路線秘密等不予以暴露敵人,不得不將文字文本陸續燒毀,當那些僅有的為數不多的知識分子先后去世后,文字也隨之失傳,留下的只有現在那些寫在衣服上的苗族文字,以及代代相傳而留下來的苗族語言。
苗族民眾喜愛的刺繡、蠟染、織錦、歌舞、醫藥、稻作等等傳統文化,技術水平都很高。如千百年來在貴州、廣西一帶山區保留下來的許多遍布大山坡數萬畝氣勢宏偉的層層梯田,正是苗族先民祖祖輩輩用精湛的農業稻作技術完全憑借手工建造而成的“立體糧倉”,工程之浩大震撼全球。苗族的刺繡、織錦、蠟染、銀飾制作等工藝美術作品,瑰麗多彩,在國際上享有盛名。
苗族是一個富有古老文明、講究禮儀的民族,歲時節慶的儀式獨特鮮明。
苗族文化中盛行的歌舞、傳統服飾刺繡、蠟染、銀飾制品、節日禮儀、特別是苗族精通藥草,善于運用植物藥治病救人,驅除病魔,更是中華文明傳統醫藥文化中不可多得的一支奇葩。
苗族民眾在長期的生產活動和與疾病作斗爭的過程中,因為大山的阻隔和交通的閉塞,迫使他們必須自己摸索、積累和創造了獨特的苗族醫藥。
苗族對致病因素、疾病診斷、藥材的選擇、配方的組成、治療及預防,都有深刻的認識。在疾病的分類和用藥方面具有濃厚的民族特色,在臨床用藥方面,有著許多獨到之處,并因此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成為我國傳統醫藥寶庫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也因此獲得國家藥監局在藥品領域專門的一個分類——苗藥”。
如苗族醫藥認為“毒、虧、傷、積、菌、蟲”是導致人體生病的六種因素,簡稱“六因理論”。而與“六因”相對應的藥材配方,可以根據病情的簡與繁、輕與重、急與緩,對應出數以百計的苗藥配方,組成了苗藥的配方體現。
貴州綠太陽的苗藥產品配方,均出自于貴州苗族聚居的黔東南州,如膚痔清軟膏,苗藥配方對皮膚病、肛腸病、婦科病的治療觀點,要求配方不能只顧一面,必須要同時能夠 清熱解毒 化瘀消腫 除濕止癢 三管齊下,使得配方在消除“毒(炎癥)、菌(殺真菌、霉菌、及其他病菌)、蟲(殺滴蟲)”的同時,促進病灶部位的組織改善微循環、加快新陳代謝、再生修復病灶破損組織、減少炎性物質如組氨的釋放、消除炎癥引起的細胞液滲出等等療效,從而產生滅菌蟲、修復再生、除濕止癢的綜合療效。
苗藥的這些獨特的綜合療效,是作用單一的抗生素、抗真菌藥物或激素遠遠不能比的。
在發揮獨特療效的同時,苗藥,特別是苗族外用藥,與化學藥物相比,苗藥的安全性更高。
貴州綠太陽按照苗藥的醫藥配方機理,開發出了綠太陽系列苗藥產品,構成了這些產品在臨床方面深受醫患群體喜愛的苗藥軟膏制劑。